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
迫害者、受害者、拯救者,你經常扮演哪個角色?
在巴哈中心上三階花精課程時,課堂提到一個心理學論述─Karpman Drama Triangle(卡普曼戲劇三角)在任何一種關係中,我們經常不自覺的扮演迫害者(Persecutor)、受害者(Victim)或拯救者(Rescuer)的角色:
迫害者P:都是你的錯(It's all your fault):指責他人的那一方
受害者V:我好可憐(Poor me):遭受委屈的那一方
拯救者R:讓我幫你(Let me help you):伸出援手的那一方
每一個人都可能在關係中轉換角色,例如:
家庭議題:父母失和分居,母親在某天早上趕著上班、送孩子上學,途中對孩子發了一頓脾氣。母親此時扮演的迫害者角色,而孩子是受害者,此時若父親出現接回孩子同住,父親將會成為拯救者的角色。但在夫妻關係中,父親可能是迫害者角色,母親成為受害者,雖有時無法控制的將氣出在孩子身上,但也向孩子尋求安慰或數落父親的不是,孩子此時變成了拯救者。
感情議題:女友向男友抱怨工作的不愉快,女友是受害者而男友是拯救者;女友指責男友給她的關心和陪伴不夠多,女友轉變成迫害者,男友轉而成為受害者。此時若出現其他女性,該女性或許有可能會成為男友的拯救者。
* * *
前陣子在寫論文時,重新再整理閱讀我的課堂筆記。發現每個人(也包括我)經常落入Drama Triangle的陷阱,一旦進入角色模式,通常情緒就會隨之啟動。然而大家都知道,混雜負面情緒時,很難客觀有效的處理關係中的問題。
迫害者P:起點通常是生氣或批判的情緒,容易設下嚴格又非必要的規定
(例如Beech花精特質或責難式管教的父母,較容易扮演迫害者)
受害者V:感到受傷、無力、自憐,傾向向拯救者訴說,但也容易阻斷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(例如Willow花精特質或受到斥責的孩子,較容易扮演受害者)
拯救者R:對其實不見得真正想要幫助的人伸手,若無法有效幫助他人會感到沮喪,也會讓受害者無法獨立面對問題(例如Centaury花精特質或開明式管教的父母,較容易扮演拯救者)
大家可以想一想,自己經常陷入哪種類型的情緒,或說扮演Drama Triangle裡的那個角色,下次再遇到類似情況怎麼處理會更好?如果遇到了一個迫害者(例如主管,在工作裡也滿常見的)可以怎麼面對?遇到一個受害者(例如親近的家人或朋友)可以怎麼面對?
解決情緒問題的第一步是了解自己的情緒,進而發展自我覺察(self-awareness)。巴哈花精可以扮演輔助的角色,幫助渡過心理困擾回復平衡,但自我覺察也一樣重要喔!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